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,
今年活动主题为“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”。
旨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,
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性认知,
减轻社会歧视和防止“污名化”。
同时,
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,
增强群众获得感。
心理健康的重要性
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定义精神卫生为一种健康状态,即个体能发挥自身潜力、适应生活压力、有效工作并为社会做贡献。
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:
1.适度安全感;
2.自我认知清晰,能力评价合理;
3.生活目标切合实际;
4.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;
5.人格完整和谐;
6.具备学习能力;
7.人际关系良好;
8.情绪表达与控制适度;
9.满足个人基本需要(不违背社会规范);
10.在集体中发挥个性。
各年龄段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
婴幼儿(0~3岁)
由于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,如言语发育不良、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。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、语言和身体的交流,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,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。
学龄前儿童(4~6岁)
难以离开家长、与小伙伴相处困难。处理不好,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、不合群等问题。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、分享情感,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,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。
学龄儿童(7~12)青少年(13~18岁)
学习问题(如考试焦虑、学习困难)、人际交往问题(如学校适应不良、逃学)、情绪问题、性心理发展问题、行为问题(如恃强凌弱、自我伤害、鲁莽冒险)、网络成瘾、吸烟、饮酒、接触毒品、过度追星、过度节食、厌食和贪食等。调节学习压力、学会情感交流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、培养兴趣爱好,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。
中青年(19~55岁)
与工作相关的问题,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、人际关系紧张、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;与家庭相关的问题,如婚姻危机、家庭关系紧张、子女教育问题。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,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,发展兴趣爱好,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。
中老年(55岁以上)
退休、与子女关系、空巢、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。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,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,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,学习新知识,拓展兴趣爱好,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。
心理健康素养十条
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,身心健康密切关联、相互影响。
2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,可预防、缓解焦虑抑郁。
3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,是负责任、有智慧的表现。
4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,身心健康密切关联、相互影响。
5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,可预防、缓解焦虑抑郁。
6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,是负责任、有智慧的表现。
7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,身心健康密切关联、相互影响。
8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,可预防、缓解焦虑抑郁。
9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,是负责任、有智慧的表现。
10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,可预防、缓解焦虑抑郁。
个人如何维护心理健康
1.日常调适方法:运动 :跑步、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多巴胺分泌,缓解焦虑。冥想与呼吸练习:每天5-10分钟专注呼吸,减少杂念。艺术调节:听音乐 、阅读、绘画等转移注意力,平复情绪。倾诉与社交:与亲友分享感受,建立支持网络。
2.科学应对心理问题:及时寻求专业帮助,避免自行用药或拖延。参与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,学习长期调试技能。
3.高危群体自我关怀:儿童青少年:家长需关注情绪变化,避免过度施压。职场人群:学会弛张有度,培养兴趣爱好缓解压力。老年人:积极参与社区活动,保持社会联系。
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口号
一、用支持消除偏见,用服务传递温暖。
二、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,理性区分,科学应对。
三、健康不仅是躯体无恙,更是心理的晴朗。
四、阳光心态,从小灌溉。
五、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,从陪伴和理解做起。
六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,共同守护美好未来。
七、情绪没有对错,给情绪一个健康的出口。
八、运动是情绪的良药,微笑是心灵的阳光。
九、家是心灵的避风港,倾听与理解是最好的陪伴。
十、主动求助是积极治愈的开始。
健康中心电话:85996712
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健康资讯
来源:奉节县鱼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
|